首页  >  党建  >  乌蒙先锋 > 内容详情
昭通【最美扶贫故事】第三期
发布日期:2017-11-14 10:28:00     来源:红色扎西     

为扶贫,他把手术时间一推再推

   市直工委挂钩帮扶的小田村,山高坡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全村23个村民小组中有14个村组至今未通公路,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平均坡度40度以上、不通公路的大山里。


  蔡尧同志是昭通市直工委办公室主任,在单位选派工作队员时,他主动请缨,撇下因手术意外长期未愈的妻子,正在读高三的孩子,年迈的父母,讲政治、顾大局,义无反顾地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


  进入小田村,他就一头扎进了扶贫工作,走访群众、宣传政策、找寻水源、踏勘公路,帮助村“三委”拟定规划,建章立制。尤其是在精准识别工作中,他不仅全面掌握上级文件精神,当好指挥员,还带头参与各种表册填写,带头当好战斗员。小田村是溪洛渡电站建设中属昭阳区搬迁移民最多的一个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很多群众将一些遗留问题牵扯其中,矛盾突出、工作难度大,他就告诉村里的干部,如果你们不好处理的问题,就告诉他们,上面派来的第一书记就在这里,有问题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他总是耐心解释,主动走访,把政策说清说透,让群众理解支持扶贫工作。在一次走访中,他了解到一组村民杨秀燕家有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女儿,由于贫困,没钱就医,又不知道还有公益组织可以提供帮助,他就主动与团市委负责“海星行动”的同志联系,帮忙完善各种手续,8月初已成功到昆明完成手术。由于痛风结石的困扰,今年2月底,他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需要手术切除痛风结石。3月13日,医院通知可以入院,他说:“我在扶贫点没有时间,等等再说”;6月3日,医院再次通知可以入院,他说:“我们正在搞精准扶贫,等有时间再说”;9月3日,医院又一次通知入院,他还是说:“我还在做扶贫工作,实在没有时间,再等等吧”。通知他住院的医生都有些不耐烦了“那我们不会再主动通知你,等你有时间再说吧”。


  同事、家人都劝他说,你就向组织请几天假去好好治治吧,他说:“那怎们行呢,因为现在正是精准脱贫第一阶段的关键时期,我既是工作队长又是第一书记,好多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我来协调,不能因为我个人的事情而影响了大局”。


  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离战场的同志,才筑牢了脱贫攻坚一线的坚强堡垒,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提供了有力保障。(昭通市直工委供稿)


在脱贫攻坚中磨砺党性


  我是庙沟镇扎石沟村驻村扶贫队员钱顺凡,今年3月,接过新一轮的驻村扶贫棒,我成为了扎实沟村的一名驻村扶贫队员。荣幸之余,却也深感压力倍增。见证了部领导对扎实沟村重视关心下所采取的一系列扶贫举措,见证了驻村队员们的辛苦付出,也见证了在大家的努力下村子发生的美丽变化,于是想为脱贫攻坚大计自己能做些什么?


  5月,摸底调查工作启动,我主动选择了最偏远的地区,路途虽遥远艰苦,顶着烈日从山脚爬到山顶常常才有几户人家,但一想到工作的重要性,便觉身上有了力量。见到群众先用微笑和亲切的问候拉近距离,坐下来认真细致的询问群众家庭情况,真诚耐心的倾听群众想法,和群众并排微笑合影,在群众微笑的画面回放中结束了白天的工作。吃过晚饭,便又开始一系列繁重的工作,或填表对表到深夜,或为第二天的工作先行规划。通过这段时间的驻村工作,和村社干部及群众的亲密接触大家亲切的称我为“微笑小王子”,同时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县里的认可,得到了威信县电视台的采访报道。


  回忆刚走过的这段时光,虽有挂着输液瓶仍要坚持录表的艰辛,为了工作一再修改结婚日程的无奈,母亲受伤住院不能及时赶回的愧疚。但作为组工干部的我知道,只有经历严格的党内生活考验和艰苦条件的锻炼,才能磨砺坚强的意志。如今,全市上下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组工人员,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基层,热爱基层,勇担责任。不忘初心,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威信县庙沟镇扎石沟村扶贫工作队供稿)


用心用情助推脱贫攻坚的好村官

  李兴省,昭阳区箐脚村家喻户晓的村主任,多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如何做一名群众脱贫路上的好村官。


  2016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他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每张选票都让他看到了村民对他的信任和支持,更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自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他积极配合镇领导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为建设美丽富裕新箐脚尽心竭力。在他的带动引领下箐脚村229户贫困户中,发展养鸡61户、养猪168户; 2016年争取了270万元苗族整族脱贫项目,使全村54户苗族住进了安全住房; 2016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8万元建设箐脚村磨盘山道路硬化;争取市财政局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核桃产业从无到有,2017年箐脚村的核桃面积达到15000亩,计划招商引资到箐脚村重点发展核桃深加工,提高核桃的附加值,同时,积极探索核桃林下产业的发展,如重点调研黄精等中药材种植的可行性。他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马伦书记说:“工作交给李主任,我们绝对放心。”


  扶贫对象韦德荣的孙子韦开靖患有先心病,他就联系前往广州做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为韦德荣家减免了近6万元的手术费;帮助联系磨盘山社贫困户马敏思的儿子马勋序到昭通财校读书,解决了马勋序的读书问题,马敏思说:“如果不是李主任,我儿子就不可能到昭通读书,李主任是一个好人”;与市级慈善机构联系,补助磨盘山社贫困户马靖(尿毒症)和非贫困户马攀(糖尿病)各1.2万元的经济补助,缓解了他们看病难问题。这仅是李主任10余年来为箐脚村和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一个缩影。在他个人看来,能成为群众心中的“好人”,正是他一生的追求和价值所在。


  把工作职责扛在肩上,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用真情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李兴省不知疲惫地为箐脚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发展奔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谱写着一个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精彩人生。(中共鲁甸县委组织部供稿)


一名烟草扶贫干部的担当

  韩庚廷是盐津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书记(局长、经理),自接任挂钩扶贫工作,就明确表示党委政府扶贫任务的托付,是对盐津烟草的肯定和信任。


  摸底调查期间,韩庚廷身先士卒,主动申请到山路崎岖、道路坎坷的村社进行摸底调查,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他每天带着摸底调查的各种表册和少许干粮天不亮就出发,利用晚间休息时间组织挂钩扶贫党员干部检查对照表册,分析当天摸底调查情况,确保全面准确地了解仁和村发展情况、生态情况、民生情况,以及制约仁和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等相关问题,并及时根据摸底情况与仁和村委会对接,进一步完善挂钩扶贫工作措施,对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劳务输出等扶贫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扶贫期间,他曾接到了家里母亲病危盼归的电话,但是一想到贫困户精准识别调查的政治重任,为了给仁和村贫困人精准识别提供坚实的基础,他忍着泪水,毅然放弃回家探望母亲的念头,只是在电话里关怀了一下,又继续奋战在扶贫一线。


  “7.05”洪灾来临时,韩庚廷及时率领局(分公司)总支班子及驻村扶贫工作队6名干部冒着自然灾害频发的危险第一时间奔赴仁和村受灾地,帮助群众转移物资、清淤除泥,并四处奔波积极争取资金帮助修缮因洪灾受损的河嘴上行人便道桥和坳田社-花儿沱社公路平板桥,解决了8个村民小组920人出行过河难的问题。


  “母病盼儿早日归,访谈农户不能回,心有愧疚千行泪,矢志扶贫向前行。”他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仁和村扶贫工作的责任担当,用这种舍小家,顾大局的精神和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书写了烟草人的为民情怀!(中共盐津县委组织部供稿)

 

“负伤老兵”再上扶贫“一线”

  刘昌权,1962年2月出生。1984年在收复老山战役中光荣负伤,被评定为三等甲战残,复役后一直盐津县委宣传部工作至今。但,脚痛随时复发。


  今年5月中旬以来,全县开展“精准识别摸底调查” “扣好第一粒扣子”再行动。盐津县委宣传部需派出5名“精兵强将”投入工作。“差人,怎么办?”部务会研究很是为难。此时,“34岁党龄”的刘昌权果断表态“我去”。经系列组合分工,他和三龙滩水库管理局一名干部为一组,负责落雁乡相对山更高、坡更陡、路更远的天星村八里、桂林坪、土地坎、黄角咀和石滩子5个村民小组近170户、600人的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任务。


  “有问题没得?”部领导为他很是担心。

  “没有。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克服。”“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老党员,如果我都不讲原则讲条件、不讲规矩讲客观,咋个‘一盘棋’统筹部署得了?”“其他哪些同志有困难的,可以提出来跟我换,我不怕。”听他说了这些话,其他同志都很“服气”,并除了钦佩就是“感动”了。


  刘昌权深知,识别要精准,必须“对得上标准、对得清实际、对得好表册”,关键是要过好“三关”:“慬政策、熟情况、细填写”。为此,他采取“白天入户摸情况,回家深夜还加班”的战术工作,每天几乎都是 “早7晚9”, 抬着笨软的残脚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那数百米高的山梁,“一组一组、一家一家、一人一人”地入户调查。晚上回来戴上老花镜加紧学习精准识别摸底调查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和政策标准,核对或是填写入户调查表册……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病了也边治边做,甚至还请亲人长时间帮着做。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一定不拖后腿、不给单位丢脸”。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5个村民小组近170户、600人”的摸底调查精准识别任务基本完成。但工作远没有结束,等待他的还有新的任务。对此,刘昌权早已习惯。(中共盐津县委组织部供稿)

    

脱贫路上的“罗二哥”

  位于彝良县东北部,距县城51公里的小草坝镇三道村,这里山高坡陡,山路崎岖狭窄,村子里整天大雾笼罩、细雨蒙蒙,村里总人口 1095户4029人中,贫困人口就占了351户1149人,2015年,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855元。村里的山间小路上时常穿梭着一个身影,高高的个子方正的脸,对待群众和蔼可亲,他就是彝良县林业局派驻小草镇三道村的第一书记罗光祥,群众口中的“罗二哥”。


  为了三道村的脱贫,罗光祥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有时候一个月不回家,他和“村三委”的同志一道,帮助群众建立安置点、发展产业,如今,全村异地搬迁的139户农户也全部迁入新居。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业”的脱贫思路,在“村三委”的带领下,罗光祥搬出林业局这个“娘家”,支持和带领贫困群众种植方竹,对部分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对方竹林进行低效林改造,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天蓝地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气象。刚到三道村的时候,罗光祥挨家挨户的调查摸底,对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鉴定,对那些危旧房屋不适宜居住,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群众,做工作让他们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切实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格老社罗启强家原来住在1510米高的偏远山区,家里房子又破又旧四处漏风,在罗光祥的多次走访帮扶下,现已搬进庙坪安置点住进了新家,现在他逢人便说“住新房子安逸得很,每天做活路累了还可以用热水洗澡,在家门口的坝子头晒太阳摆龙门阵,感谢县上的罗二哥”。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于千万平凡人中见不平凡,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领导干部,他不摆架子,常常把自己置于普通干部身份,和年轻干部一样承担单位交办的各项任务,毫无怨言;作为七尺男儿的罗光祥,他也有侠骨柔肠的一面,常常因为工作不能照顾家庭和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深深愧疚;作为上级下派进村的“第一书记”,罗光祥贴近群众,视群众为亲人,常常驻村一月不回家;作为共产党员,他甘于清贫,乐于吃苦,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中共彝良县委组织部供稿)

 

松林村的王同志

  “房子快垮了,屋顶白日可看蓝天,夜晚可数星星,我很担心他的生命安全”、“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可划船”、“他的生活太差了,既没吃也没穿”……这是松林村驻村工作队员王定春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扶贫队的那个王同志在不在?”这是我们驻村以来听到群众说得最多的声音。在摸底调查工作中,发现海子社村民陈文军住房漏雨漏光,墙体倾斜,墙面驳离严重,极度危险,这可急坏了王定春,他及时汇报镇政府,联络建筑老板,多次做动员工作,经费不足,私人出资补贴建筑老板二千元。时至今日,陈文军的安居住房已建好,王同志的心也落了地。


  海子社村民陈献银为圈舍改造工程急得团团转时,王定春主动走访,掏出五千元,“不着急,赶紧盖,慢慢还”。现在圈舍改造完成,陈献银也已领到国家的补偿金,看到修葺一新的圈舍和圈舍里的牲畜,陈献银心里美滋滋的,嘴里道不尽对王同志的感激……


  又是一年开学季,小坪社村民朱光成频繁头痛难忍,转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确诊为颅脑良性肿瘤,随即进行了开颅手术,住院二十多天,欠下了大笔债务。与此同时,其儿子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孩子学费更无着落,助学贷款也未成功,王定春又一次牵线搭桥,解决了孩子读书难题。


  找项目、搞捐赠、建合作社、为村民落户、帮助特困学生……一件件的实事好事让群众记住了这位为民着想的王同志。(中共永善县委组织部供稿)

 

扎根扶贫一线的统计“老兵”

  53岁的陈朝凯,是永善县统计局派驻莲峰镇新店村的驻村扶贫队员。在进村第一天,老陈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憾住了,面对一双双渴望改变的眼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民办实事,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让党的阳光雨露,通过他辛勤的播洒来照亮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滋润每个百姓的心田,使扶贫工作队变成群众与党之间真情相连的纽带。


  “精准的核实农户基本情况,才能精准的找到贫困原因,精准的制定脱贫措施,最后精准的脱贫摘帽,这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马虎不得。”这是陈朝凯长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来到扶贫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沉下身子,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聊家常,了解群众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走访,他对新店村的班子、党员队伍建设、农民的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和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他所负责的片区是全村最远最穷的地方,有一次,在核实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时,他冒着炎炎烈日来到农户家中逐户核实,但有一户人家外出不在家,他坚持等到晚上也没回来,大家都劝他找社长或邻居了解情况就可以了,但他不顾腰锥疼痛,三次徒步到该农户家中,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看着自己手中每户农户的资料,他会心的笑了。


  驻村三年,他跑遍了全村所有的村民小组和所有的贫困户,每到一户他都认真了解农户的情况、记录农户的困难和诉求,将每一位农户的大事小情记在工作日记上,更是记在心上,某户有学生要上学、某户需要贷款修房,他都了如指撑。甚至某户需要购买什么农资、日常用品,他也时时记着帮忙代购。


  他总说:群众的事情没有大小之分,作为共产党员、扶贫工作队员就是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为群众服务的。(中共永善县委组织部供稿)


行走的扶贫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7岁的周清湖同志是大河村驻村工作队最年长的工作队员,自2016年驻村以来,他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顾大家,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真正正把扶贫工作帮到点子上、扶到心窝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周清湖同志不仅年事已高,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需要到偏远山区的村民小组开展工作的时候,其他队员一致劝他留在村上值班,但他坚持不同意,他说自己也是工作队的一员,理应一视同仁,既然上了战场,就不能当逃兵,要与大家团结一致,助推脱贫攻坚。


  2016年12月22,正值寒冬,驻村工作队要到大河村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细场村民小组开展入户调查工作,考虑到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交通又十分不便,只能在泥泞中徒步前往,队长再次要求周清湖同志留在村上值班,但再次被婉拒了,他说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老百姓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们多一个人就可以少耽误一点老百姓的时间。最后大家拗不过老同志,只好让他一同前往,但慢慢的,我们心中的忧虑被他的精神淹没在行走的大山深处。只见他一马当先,凡事都走在最前面,与老百姓交心谈心,利用自己的经验为老百姓出谋划策,每一户的入户调查,在他的带领下都犹如探亲一般,让我们的工作得以很顺利的开展。细场社他已经来过很多次了,村民见到他都格外的熟悉,许多老人见到他更是酒逢知己一般。


  在前往细场途中,拖着只见泥泞不见鞋的双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把我们一行年轻人远远的抛在后面,从后面看去,那个平时身材消瘦的老人此时的背影竟是如此伟岸、雄伟,从下往上看,脚踏黄土、头顶白云犹如在空中一般的背影是对“顶天立地”最好的诠释。让人忍不住也要大步向前,铿锵有力的走在扶贫的道路上,走进每一位群众的心,同群众一起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共同前行。(中共威信县委组织部供稿)


总有一种感动让你去努力


  我是庙沟镇马河村驻村扶贫队员王飞。马河村位于威信县庙沟镇南部,境内山脉交错,河谷纵横。地势以山地为主,地无一里平,山坡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自市委组织部挂钩扶贫以来,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真永和部领导领导的关心下,马河村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及产业得到很大改善,但村子里面农户的各种个性问题还有不少,仍需要我们这些挂包干部去努力。


  最近,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开展精准识别摸底调查工作,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读书困难的学生还有不少。比如陈行同学,父亲陈文银瘫痪,生活无自理能力,全家收入主要靠政府低保和爷爷编筐卖钱的收入,爷爷2016年也因年迈而去世,哥哥陈思勇因家贫而于2016年外出务工挣父亲的医药费、全家生活费和弟弟的读书费用,爷爷去世,哥哥出去打工,照顾父亲的责任自然落到了陈行身上,陈行既要读书,读完书之后还要回家做饭给父亲吃,照顾父亲,家庭十分困难。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自己读书的情形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回想自己当年读书也是那么难,我便产生了“无论如何也要帮帮他们”的念头,能帮一个是一个,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开始摸查,经过反复摸查,全村像徐明义这类困难学生还有18个,于是马上将这18个贫困学生基本情况汇总,找同学帮助,找同学的同学帮助,经过广泛呼吁和电话联系,昆明理工大学同班同学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定进行一对一对意向学生进行长期资助,每月解决贫困学生活费以及学杂费,直至大学毕业。同时,为实现贫困家庭真正脱贫,很多同学表示,只要有贫困学生以后就读自己从事相关行业,大学毕业后还可以帮带,直至实现稳定就业。在班级同学带动和介绍下,陆续又有不少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一起帮助贫困学生,已实现一对一帮扶12户贫困家庭,全村贫困学生读书困难的情况基本得到有效解决,因学致贫家庭经济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这12个学生也相当于播下的种子,播下一粒火种,收获一片希望。


  民心最宝贵,民意不可违,习总书记说“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我们的扶贫攻坚工作需要真帮实扶,需要全体帮扶干部一起努力,需要我们用一个一个的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解难题,帮助他们从贫困中走出来。 (威信县庙沟镇马河村驻村工作队供稿)

live28365www.qsmfp.com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17-2020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新闻网

点击进入首页